首页 > 资讯中心 > 资讯 > 综合新闻 > 详情

资讯中心

十年聚力合作,共绘丝路图景

综合新闻 发布于:2023-10-30

作者:邱武霞来源:中国文化报


十年聚力合作,共绘丝路图景——为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贡献美术力量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一带一路”建设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十年来,广大美术创作者围绕“一带一路”主题的美术创作成效显著,硕果辉煌。他们以美术作品描绘丝路历史,用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那么,十年来,在题材拓展、内涵深化、风格创新等方面,中国画家在“一带一路”主题美术创作方面取得了哪些进步和突破?十年来,美术界如何聚力协作,组织各地联动主题创作和举办艺术活动?十年的美术创作、中外艺术交流效果如何?


发挥引领作用,搭建艺术交流创作平台

“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外文艺交流合作构筑了重要平台,国内美术界积极响应,聚力合作,以美术作品展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2014年,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国家画院承办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启动,历时6年,吸引了国内及“一带一路”沿线艺术家共同参与,集聚了一批精品力作,形成学术影响,为“一带一路”主题创作提供了经验启示。中国国家画院利用自身优势,在锚定创作方向、策划选题,调动院内外与海内外艺术家、探访考察、组织现场实地写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经过严格筛选,最终188位艺术家的197件作品入选并由中国国家画院收藏。今年8月,“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美术作品展(首展)”开幕,以展览的形式集中展示这一工程的阶段性成果。展览从由中国国家画院收藏的“一带一路”主题美术作品中选出138件进行展示。作品展现了由古至今丝路文化交流的盛况,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一带一路”的文化深意。

在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看来,“一带一路”主题美术作品展的创作者们都对作品反复推敲琢磨,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本次展览将为各国艺术家搭建交流平台,促进艺术创新,为“一带一路”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于文江表示:“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中国国家画院把‘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以展览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重温艺术家们的创作成果。其间,从选题到创作,包括充分的史料整理,以及现场采访写生,大家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艺术家们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此次展览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这一美术创作的面貌。作为画院的画家,应该主动承担这类创作任务,把更多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奉献给时代。”

作为中国最高美术殿堂,中国美术馆肩负着国际文化交流的重任。十年来,中国美术馆不负众望,交出亮眼的成绩单:中国美术馆联合相关单位相继主办了“包容与共进——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艺术展”“‘艺汇丝路’艺术展”等重要活动;牵头成立了“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合作协议、举办共建国家和地区相关艺术展览共40余个、收藏有关作品共200余件、向共建国家和地区捐赠雕塑作品共15件……以多种形式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时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在今年9月举办的“美在融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美术作品展”上,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67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180件艺术作品齐聚一堂,为观众奉上世界艺术的盛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在于心与心之间的相通,通过经典作品的交流可以增进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心灵的沟通。中国美术馆馆藏优秀作品代表着艺术经典之美,它们的传播是让世界深刻认识中国的重要途径。世界许多国家到中国美术馆来交流办展,也让中国的观众透过各国的经典作品深入了解各国艺术中蕴含的民族性和生命力。中国美术馆将进一步加强多元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


强化品牌意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览

展览的品牌效应在国际文化传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十年来,美术界以展品为媒介,使静态的艺术作品转化成动态的文化感知并传达给社会大众;注重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国际宣传效果,促进了全球各国、各民族的多元文化交流,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美术品牌。

2014年,我国首个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家级综合性国际艺术盛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陕西。作为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重要活动之一,今年10月24日,第九届“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开幕。“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自2014年至今已成功举办8届,经过多年的打磨和沉淀,已经成为丝路艺坛具有影响力的美术展览品牌,极大推动了美术创作生产、促进了丝路文明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

据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高阳介绍,在秉承品牌活动学术性的基础上,本届展览特别策划了历届经典作品集合展,通过对往届参展作品的梳理和重构,再现“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的精彩成长历程。“‘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将承担起繁荣‘一带一路’美术创作与研究的使命和责任,用艺术联通世界,在新时代与各国友人一道谱写民心相通的崭新篇章。”高阳说。

俄罗斯画家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福禄博列夫斯基表示,本次活动将世界各地艺术家聚集在一起,为全球展示艺术之美——建筑美、生活美、风景美、服饰美。在陕西期间,自己被这里的美食、美景所吸引,被人们的热情所感染,希望能用画笔为陕西描绘出一幅美丽画卷。

十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实施了“艺汇丝路”品牌活动,成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和见证。如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文化和旅游部举办了文化交流品牌项目“艺汇丝路——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创作活动”,自2009年至今,已连续举办11届,累计邀请来自22个阿拉伯国家的170余名艺术家访华,创作出487幅(件)绘画、雕塑和陶瓷艺术作品。今年4月,“艺汇丝路——中阿知名艺术家采风作品展”在埃及首都开罗开幕。曾4次到访中国的突尼斯参展艺术家莱伊拉·茜莉表示中国文化给了她很多灵感,“我的画里有很多花鸟元素,这在中国织品和丝绸上很常见,它们都是我灵感的来源。还有中国的风景很美。我去过中国很多地方,获得了很多快乐。希望这样的交流和采风活动持续下去。”莱伊拉·茜莉说。

为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多角度描绘丝路文化,打造敦煌画派,甘肃画院从2012年开始进行“朝圣敦煌”的美术创作工程。因反响良好,后续不断深化,形成“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该展每2年一届,迄今已举办5届。历时十年,该展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建构价值的国家级美术展览活动,同时也成为当代中国美术界一个重要而富有特色的展览品牌。十年来,‘朝圣敦煌’系列展览展示了不同文化地域、不同艺术视界下传承敦煌艺术的多样面貌,向世界传递出甘肃名片。

在甘肃画院院长王万成看来,“朝圣敦煌”已经成为甘肃画院跟海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朝圣敦煌’作品在国内展出后,随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了巡展,巡回展览取得了很好很广泛的社会效益。”王万成说。


立足自身特色,在挑战中寻找机遇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当规划图转化为实景画,这离不开广大美术工作者的组织与支持。不少机构立足自身优势组织美术创作和交流活动,将“一带一路”美术主题创作活动推向新的高度。

海丝首港合浦古郡的千年风华,海上丝绸之路上“广西通道”的古道风物,北部湾港(钦州港)、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忙碌场景,中马“两国双园”国际园、运营马来西亚关丹港所展现的大国风范,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东盟信息港及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基地……在今年9月15日至10月15日广西美术馆举办的“筑梦新丝路——‘一带一路’主题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上,广西日新月异的大发展,一一展现在画家的画笔中和雕塑家的刻刀下。

广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和重要通道,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因此,广西文联、广西美协组织的“一带一路”主题美术创作,要求“从广西出发”,强化主题表达的本土特性,以广西带动西南地区,以广西连接东盟各国,由历史至现实,特别强调21世纪以来这一国际交往路线经济与文化的建设成就。

“经过一年多的组织实施,从遴选作者、创作指导、审查修改直至最终完成,其中不易,非亲历者难以体会。因为要协调各种关系,落实主题思想,调动艺术家的创作积极性。集体智慧与艺术个性,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就创作工程而言,主题先行,设定到位,面临着如何解读‘别开生面’的问题。”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所长郑工感慨道。针对这一问题,他在此次展览的作品中看到了答案。

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陶瓷仍然是丝路上的别样“使者”。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景德镇陶瓷大学以陶瓷文化为支点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是根本。据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吕品昌介绍,学校持续拓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领域的合作和文化交流,与沿线国家的艺术类高校及科研机构(组织)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培养了来自伊拉克、老挝、土耳其、阿富汗、蒙古国等1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72名留学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和输送了高质量的陶瓷行业人才。另一方面,以牵头成立“一带一路”国际陶瓷教育联盟,构建陶瓷高等教育共同体、主办“新丝绸之路——中华陶瓷希腊文化之旅”国际陶瓷艺术展、“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建设“唐英瓷坊”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参与“中国——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美丽江西秀天下——景德镇陶瓷的故事”等多种形式持续拓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领域的合作、陶瓷文化交流,扩大陶瓷文化的影响力。


在主题创作中精进技术,表达、展示自我

“一带一路”沿线生动多彩的地域风貌、人文风情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厚的创作源泉,在参与各种“一带一路”主题美术创作工程过程中,美术家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寻访历史遗迹、深入建设现场中获取创作灵感和素材,着力追求历史厚度、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自然而然造就了美术家在题材拓展、内涵深化、技巧提升、风格创新等方面的长足进步。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丁一林参与了中国国家画院组织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他回顾了其参展作品《发现楼兰》的创作过程:“整个创作周期大致有两三年,首先我要去了解这段历史史实,然后再下笔。画面描绘的是在夕阳照射下的楼兰古城正呈现出一片火红色的美景,用情节去解读我们发现楼兰的故事。我相信参与创作有关‘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作品展的艺术家,都像我一样尽心尽力。”

“作为一名画家,参加此次展览对我而言非常具有纪念意义。回想起来,在创作过程中,我主要想展现出画面的历史感,展现当时的历史情况。以现在的角度看过去,‘汉武帝经略西域’是一个很大的角度,为了这件作品我们收集资料、体验生活,去了新疆、甘肃和陕西等地,受到了很多出土文物的影响,还有一些文字上的描写都对我的绘画和作品呈现出的效果产生了影响,也为我后面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赵奇说。

此外,中国广袤大地上不可胜数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也吸引着各国艺术家,他们来华学习、采风、驻留、创作。他们将所见所闻所感,转译为形式多样、感情真挚的视觉表达,创作出一批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强烈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今年7月,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王贤丰参加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青年美术家赴新疆采风创作活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一起走进新疆,在吐鲁番博物馆、交河故城、葡萄沟、坎儿井、吐峪沟等地参观并写生。通过这次活动,他创作了《交河故城》《火焰山》等几幅作品。“中国的艺术教育比较注重技法,这正是我想要提升的地方。也是我前往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留学的重要原因。‘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马来西亚和中国的文化艺术交流,更多的马来西亚人来到中国留学。这让马来西亚人有了更多了解中国的机会。随着两国贸易日益频繁,马来西亚艺术家还可以直接从中国购买各种画材,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很大便利。”王贤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