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书画杂谈 > 书画欣赏 > 详情

资讯中心

春耕忙:勤勉中孕育希望

书画欣赏 发布于:2022-04-11

作者:明易来源:中国文化报


春耕草堂图(国画) 局部 清 禹之鼎

“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中国古代一直是农业经济社会,以农桑为天下之本,而春耕也成了历代绘画的一个重要题材。

过去的春耕图像中一个突出特点是以牛与犁地为主要内容,具体的描绘也往往主题明确、主体突出。汉代的画像砖中,二牛拉犁、一牛挽犁的形象都有体现,可算是早期春耕的形象记录。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彩画画像砖中,也能看到许多相关形象,经常和别的农事一起,如连环画一样拼嵌起来,以散点阅读式的叙事方式表现出来。

时光跨越千年,到以山水画为主的元明清时代,春耕图中的主题往往不再单独展现,而是依附于风景主体之中,并寄托着创作者尤其是文人画家的个人志趣。元代黄公望的《春耕图》、王蒙的《谷口春耕图》,明代戴进的《春耕图轴》、陆治的《春耕图》,清代金廷标的《春野新耕图》、禹之鼎的《春耕草堂图》,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农耕时代的田园风情。

王蒙早年曾一度任官,后弃官隐居于临平(今浙江余杭)之黄鹤山,因而自号黄鹤山樵。《谷口春耕图》是王蒙回忆旧日隐居黄鹤山中于谷口耕田读书时的情景而作。图中近景写溪岸,杂树乔林,茅庐数楹掩映于丛树间,即黄鹤草堂。堂后溪山间平畴数亩,有人躬耕于田间。田外群山迭起,幽泉悬瀑,林木丛布。右侧高峰耸突,作峻拔之势。山头点苔较少,以表示初春景色特征。全图境界幽深,气势雄浑,景物丰茂,洋溢着盎然春意,反映出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眷恋,对于隐居生活的流连。用墨淡而淳厚,笔法内敛含蓄,平淡中更见一份天真质朴感。王蒙自题:“山中旧是读书处,谷口亲耕种秫田;写向画图君取貌,只疑黄鹤草堂前。黄鹤山人王蒙”,表达出作者诗书耕读的恬淡志趣。

戴进一生坎坷,但画艺精进,被尊称为“浙派”绘画创始人。气度恢宏的《春耕图轴》笔法苍润,风格遒劲。画家心志高远,胸怀宽阔,借春耕这一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对社稷繁荣安定的渴望。因而画面表现的是春耕,但也透露出淡淡的哀愁与希望。画中一旁孤独思忖的老者,面对湍湍逝去的溪水,显出无奈寂寞的神情,俨然作者自身的写照。不知桥上玩耍的孩童,能否传承老者衣钵,以慰心志?

在禹之鼎的《春耕草堂图》中,一幅春暖花开、春意盎然的景象展现于眼前。远处成片的桃花正千朵万朵地压于枝头,争相开放。画面近处左右各一株垂柳,缀着嫩绿叶子的柳条跟随着微风轻舞着,一片浩瀚的春水连接着这一远一近,红情绿意,映衬得整个画面春意盎然。在左角城墙脚下,两株葱葱茏茏的古树掩映着三间乡村农舍,一士者及两孩童立于农舍前。右角农夫驾一耕牛正在田间忙于春耕农活,正是“一年之计在于春”。整幅画面敷色清新明亮、构图严谨、疏密有致,充满乡间田野的生活气息。

时光荏苒,春风依旧。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春天里,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快乐地耕种,为美术创作带来了更多新鲜的创作素材和表达视角,为那个火热的年代留下了生动的艺术印记。

1951年,郭沫若在莫斯科被授予“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金质奖章”。徐悲鸿获悉后,抱病为郭沫若绘制了《九州无事乐耕耘》这件鸿幅巨制。款识为:“九州无事乐耕耘。沫若先生为世界和平奔走,席不暇暖,兹届出席第三次和平大会归来,特写欧阳永叔诗意赠之,和固所愿,但农夫农妇皆英勇战士也。1951春,悲鸿。”这种人与动物相结合的鸿幅巨制在徐悲鸿的创作中是较为少见的。画中农民和耕牛以写生的手法描绘,三个农民均上了年岁,但仍不辍劳作。最前者牵牛犁地,其双脚迈开,身躯前倾,手掌攥紧,正耗尽全部力气驱牛犁地,脸部和手部的肌肉因凝聚力量而呈现出收紧之感,这个瞬间的动态生动逼真。整幅将西画中的造型方法和中国画的笔墨相结合,既有准确生动的造型,又有灵活多变的笔墨,是一幅结合中西画法精髓的写实主义佳作。

蒋兆和是现代卓越的人物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的一生都致力于研究传统中国画,将中国画与西画进行融合,其画作的人物造型十分精炼生动,将人物的内心表现得十分深刻,在我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蒋兆和作于1962年的《春耕图》,描绘的是一位手持农具的少女形象,笔墨精谨而充实,造型朴实而丰满。蒋兆和在传统中国画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在平凡、细微的生活现象里,映现着一位艺术家最朴素和最真实的情感。

从1950年开始,“如何使中国传统绘画更好地适应新社会的需要”被提上议程。传统的国画再也不是文人雅士脱离尘世的孤芳自赏,而是成为配合建设新中国的一种有力的宣传工具。这种具有歌颂意味的表现,超越了当时的审美,标志着现实主义美术创作成了时代的主流。这一点在钱松喦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钱松喦进入江苏省国画院之后,其创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在一个组织的体系内,他把此前摸着石头过河的个人经验,融入到时代的主流之中。在艺术上,其主要表现不仅是此前所熟悉和所擅长的太湖题材的延伸与扩大,表现出了视域以及关注范围的扩大,而更多的是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作品大量出现,《江南春》《春耕》等,都成为时代的写照。

品味过江南的“雨蓑烟笠事春耕”,再欣赏雪域高原上“泥行事春耕”的生命活力。董希文的油画《千年土地翻了身》以朴素的画风和真挚的感情表现了西藏农奴翻身作主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的喜悦心情。画面中没有出人意料的情节,画家以土地作为揭示主题的契机,让那乌金一样的泥土随着笔触的翻滚唱出画中人,也唱出画家心中的歌。正如他自己所说:“被犁头铲起的新土,闪闪发光,熟褐色的湿土,可可色的干土需经形象加工,使它们散发出难以形容的芳香。”人物后仰的动势,牦牛昂首奋蹄的姿态和黑土地笔触的走向,使画面充满了行进感,高耸的雪山和碧蓝的天空,使人感受到了西藏的春天那略带寒意的心旷神怡,并恰好衬托出了画中人桃红色的上衣,使画面色彩明亮起来,也因之使内蕴的情感得到了强化。

此外,还有许多美术名家都曾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抒写春日劳作的美好。古元的水彩作品《春耕图》设色淡雅,构图简单,却呈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罗映球的版画《客家之春》以干净的刻画和富有层次的画面展现出典型的山区春耕景象……美好的春光里,勤勉劳作的人们书写着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