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资讯 > 资讯预告 > 详情

资讯中心

物遇其主 画获知音——石涛《梅石水仙》

资讯预告 发布于:2021-11-17



Lot 2066

石 涛(1642-1708)梅石水仙》

立轴 水墨纸本

150×48cm


展览:

1.教育部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1937年。2.大风堂藏书画展览,四川成都祠堂街美术协会,1944年3月。3.大风堂藏书画展览,四川成都祠堂街美术协会,1946年4月。4.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3月。

出版:

1. 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管理委员会《教育部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晋唐五代宋元明清名家书画集》,第294页,商务印书馆,1937年。2.《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一),第158-159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著录:

1.张大千《大风堂书画录》,第57页,四川成都,1943年。2.张大千《大风堂藏书画展览目录》,四川美术协会,1944年。3.张大千《大风堂藏书画展览目次》,四川美术协会,1946年。4.秦孝仪《张大千先生纪念册》,第292页,台北故宫博物院,1983年。5.《中国绘画研究季刊·朵云》总第40期,第65页、8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6.陈履生《黄君璧—白云横贯两岸》,第58页、83页,澳门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年。7.田洪、王叔重《张大千文献图录》,第317、321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说明:黄君璧(1898-1991)、张大千(1899-1983)递藏。


张大千题签


张大千《大风堂藏书画展览目录》四川美术协会  1944年


张大千《大风堂藏书画展览目次》四川美术协会  1946年


《梅石水仙》绘腊梅老干嶙峋,萧枝疏柯,寒葩冻萼。花以白描淡墨勾勒,浓墨点蕊,风姿绰约;梅后奇石半隐,湿笔勾勒,略事皴擦,简率放逸;水仙以石涛固用的白描形式所出,秀拙相生,纵逸恣肆。石涛一生画梅众多,早期梅花多以嶙峋的折枝状出现,枝干势态如故宫博物院藏《墨梅图轴》《梅花单页》中亦可窥见。

款书字势清朗挺劲,款落“湘源石涛济并识“。”湘源“与石涛的出生地全州相关,全州古称湘源,此落款在宣城时期和金陵前期使用较多。此时石涛尚未北上,以宣城为中心,客游各处,交游唱和,或是偶遇知己至兴处,作《梅石水仙》并题曰: “两君同姿同韵,放同时,而又宜水。虽江沙盆石,吟赏或殊。而一种清芬远韵,迥出尘凡,称为双璧何愧焉。今人于交游,动言臭味。嘻!能如此飘然标映者,曾几人。” 这段题文不仅是石涛当时的所感所言,又恰好印证了《梅石水仙》后来的故事。

 黄君璧与张大千
黄君璧与张大千二人画风各异、性格各异,但却成为至交。石涛此幅《梅石水仙》原是黄君璧旧藏,后张大千以元人《虎溪三笑图》与黄氏换得。据黄君璧先生回忆,他与张大千1931年在广州“一见如故”,此后,二人的深厚友谊延续了差不多半个世纪。


黄君璧在《张大千先生纪念册》中的回忆性文章《张大千是非常人》文中写道:“当时,我新得石涛和尚《梅石水仙立轴》,气雄力厚,画上并有石涛题诗,用小隶写出,墨色之佳,无出其右。大千见了又爱不忍释,我就想到宝剑赠与烈士之意,即告大千数月后我要到上海来,届时即以此画奉贻。等我到上海,实践诺言,大千检出元人写《虎溪三笑图》相赠,当时,我们随便将古画送来送去,互相鉴赏,若使后世人闻之,一定以为我在说笑话。但我和大千并不作这样想法,我们只是认为物遇其主,画获知音,才是正确合理的。”

此幅《梅石水仙》风骨高逸,不染纤尘,借用黄君璧先生所言:
“物遇其主,画获知音,才是正确合理的。”


(责任编辑:孟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