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书画杂谈 > 书画欣赏 > 详情

资讯中心

千载光阴花入画

书画欣赏 发布于:2021-08-23

宋 李嵩 花篮 北京故宫博物馆院藏

鲜花于人,可欣赏、可装饰,滋养心灵,陶冶情操。自古世人皆爱花,至宋时更甚。那个热气腾腾、繁华文艺的时代,有茶酒有歌舞,勾栏瓦舍,夜市酒楼,诸般市井杂戏……但,更是一个鲜花遍地的世界。司马光形容花市“车如流水马如龙,花市相逢咽不通”,李清照于“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东京梦华录》有载:春天,北宋汴梁,“是月季春,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棠棣香木,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开,歌叫之声,清奇可听……”

宋人张翊的《花经》,从花的色彩、韵味、香气与姿态各方面给予赞美和品评,以九品花命为鲜花编撰了排行榜。宋时的“花痴”们不仅爱花,亦流行“簪花”。花开时节,游人如织,插花戴朵。当时写得一手好瘦金体的文艺皇帝徽宗,也在出游时骑马簪花,随行官员侍卫皆全部簪戴鲜花。

一室流清雅,一瓶驻芳华。在宋代鲜花发达的助力下,花瓶渐成为宋人风雅的点缀,“小瓶春色一枝斜”。小巧的花瓶,配上一两枝鲜嫩花蕾或半开或全开,陈于玲珑几案或枕屏旁边,幽香阵阵,心也随之醉。宋画家苏汉臣《妆靓仕女图》,图上女子坐在镜前梳妆,头上簪满鲜花,栏外梅花正开,桌上瓶插水仙,明媚高雅、清香四溢。

宋时的知识分子,文化素养高,清雅温润,还有种婉转细腻的怅惘情调,当插花与焚香、点茶、挂画并称为“生活四艺”,当花儿离枝入瓶,成为案头清供,花瓶与花盆也成为他们相互馈赠的文房雅物。

古器与鲜花,流淌着幽静清雅的韵味。插花之瓶,早期称为罂(小口大肚之瓶),至隋唐已有各式的长颈瓶,唐代《昭陵公主墓壁画》上绘一绿衣侍女,仰头,双手捧一花瓶,细颈且长,肚腹鼓,敞口,有莲蓬与荷花盛开于瓶口。宋时花器常见的有胆瓶、小瓶、瓷瓶和铜瓶、古瓶等。有用铜瓶者,赵希鹄在《洞天清禄·古钟鼎彝器辨》说:“古铜器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胆瓶则线条柔和,形如垂胆、上锐下圆,为各窑精品,瓶身储水养枝,小口出细条,宜斜宜横,花缀其上,颤颤娇娇,一点怜人处,无须细言,静赏即可。宋元南戏《张协状元》说:“冬季赏雪,胆瓶簪梅数枝,暖阁团坐饮羊羔风味”,这是冬日暖阁里的情景。秋天,瓶花为清香桂花,翠叶金华小胆瓶,胆瓶花在读书床。屏边枕畔,一缕花香,伴人入眠,梦也留香。

宋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雅玩般的高情雅趣,有一种鄙视粗俗、崇尚风雅的趣味。如明代文人王象晋编撰的《群芳谱》中论水仙花:“水仙花以精盆养之,可供书斋雅玩。”这种品花赏月的悠闲情趣,是对人生的一种精细品赏与诗意消遣。仿若晋高士陶渊明“一室冷如冰,梅花相对清。”

南宋人赏花,比起北宋有过之无不及,从宫廷到士大夫到普通百姓,皆乐而不疲。

宋代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载:南宋临安四时有扑戴之花,春扑戴朵桃花、四香、瑞香、木香等花。夏扑金灯花、茉莉、葵花、榴花、栀子花。秋则扑茉莉、兰花、木樨、秋茶花。冬则扑木春花、梅花、瑞香、水仙花、腊梅花。更有“罗帛脱腊像生”(用丝绸做成的假花)、四时小枝花朵,沿街市吟叫扑卖(一种财博形式,顾客赢则得物,输则失钱)。

五月端午,家家户户皆插鲜花,《西湖老人繁胜录》中“端午节”记载:“初一日,城内外家家供养,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之类”,“虽小家无花瓶者,用小坛也插一瓶花供养,盖乡土风俗如此。寻常无花供养,却不相笑,惟重午不可无花供养。”可笑煞了花农,花农们一早卖一万贯花钱不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钱塘有百万户人家,如果一家买一百钱花,便知道会有这个数了。

鲜花供养,花香满室,然而花开十分时,便是花谢时,最美丽的事物也是最容易逝去的。南宋黄昇《鹧鸪天》(春暮):“沉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女主人梦醒之时,正值斜阳,炉香燃完,烟丝清淡,于是书写娟秀小草于团扇,又特意寻来快要凋谢的花朵,重新插入净瓶,对残花,是一种特别的珍惜,也传递出一种红颜将老的寂寞情怀。

但无论如何,以花为伴,插花入瓶,对花,以一种珍而重之的态度,将花与瓶摆放成艺术的姿态,并以诗词歌咏之,寄托心事与志趣,已成为当时人们的生活片断。南宋词人刘克庄曾自云:“老子年来,颇自许、铁石心肠。尚一点、消磨未尽,爱花成癖!”。南宋画家李嵩的《花篮》图中,一只竹编花篮里满是鲜花:水仙、山茶、绿萼梅、瑞香、丁香等花儿,热烈的红,淡雅的黄,素净的月白,清新的淡紫,深深浅浅的红叶衬于其下,使一篮春意生机盎然地呈现于眼前。

千载光阴花入画,无数鲜活烂漫的花儿们,也在画上花开四季,香留千载。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店铺林立,船只车马来往频繁,各色人等川流不息,流动着热忱自由、翻滚拥挤的气息。若能穿越,我愿从乡村漫步到城市,走到孙羊正店门口,在那两个担了水灵灵的鲜花和花苗叫卖的花农身边,在一群或围观或买花的人中,指着自己心仪的花儿,和花农讨价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