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资讯 > 资讯预告 > 详情

资讯中心

方增先《粒粒皆辛苦》

资讯预告 发布于:2022-12-13
作者:付顺利来源:美术报
1670890806_5225_afile.jpg

方增先 粒粒皆辛苦 1955年 中国画 105×65.2cm 中国美术馆藏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是诗人李绅以《悯农》为题的第二首,主要通过描写农民劳动的辛苦来说明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后来常被用来教育孩子们要懂得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果实。方增先中国画《粒粒皆辛苦》,便以诗的最后一句“粒粒皆辛苦”为题目,直接表明创作这幅作品的意图。

方增先中国画《粒粒皆辛苦》,内容一目了然:一位老农民蹲在地上,伸手准备去捡掉落在地上的麦穗,而他身后不远处是运送粮食的马车。但就是这样一幅看似内容很简单的作品,却获得了研究新中国美术的学者们的一致肯定,被认为是新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一件典型作品。为什么它可以是一幅典型的水墨人物画作品?这还需要从方增先创作这幅作品的时间和他所使用的绘画方法两方面说起。

《粒粒皆辛苦》创作于1955年的6月份。在此之前,方增先随浙江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共同组织的“敦煌考察团”去了西北考察,归途上常看到北方农民在田地里收割小麦的情景。再加上1955年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6个年头,国家百废待兴,国家要建设,自然离不开人,而人都离不开吃饭。因此,要建设富强的国家,首先就要保证人民吃得饱饭。所以国家强调在国民经济的建设中,农业是基础中的基础,要大力发展,特别是粮食的生产更为关键,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节约粮食的宣传。节约粮食的宣传和眼前所见到的场景,使方增先想到了家乡的农民。作为农村出来的人,方增先深刻体会到农民对粮食的感情,正是种植粮食的辛苦使他们懂得粮食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粮食。周围的环境触发了记忆,使方增先将敦煌考察回来后的创作题材定位在了表现农民对粮食的爱惜上。

中国画《粒粒皆辛苦》的面世正是生活积累之后的艺术成果。为了突出老农民对粮食的爱惜,方增先在远处画了运粮的马车,满载的粮食表明这是一个丰收的日子,但老农民并不因此而忽视那些掉在地上的麦穗。方增先用老农民拾起麦穗的瞬间和满载粮食的马车加以对比,加强了珍惜粮食的创作主题,可见其构思巧妙。

方增先(1931年-2019年12月3日),生于浙江浦江西塘下(今属兰溪),现代著名画家,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者之一。浙江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曾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院长。出版画集《方增先人物画》《方增先水墨画诗意画》《方增先古装人物画集》《方增先人物画四十年》等,专著有《怎样画水墨人物画》《结构素描》《人物画的造型问题》等。2013年1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2019年12月3日,方增先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8岁。

方增先长期致力于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创新与教学。其代表作《粒粒皆辛苦》(1955年作),被美术界公认是中国人物画早期革新的典范;《说红书》(1964年作),《美术》以专文介绍,认为是当时中国新人物画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母亲》评为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并获“齐白石奖”。

作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个案,方增先身上集中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画家为适应新的时代需要不断地求变革、图创新、不懈探索的艰辛艺术实践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