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资讯 > 资讯预告 > 详情

资讯中心

千年风烟载风华

资讯预告 发布于:2021-09-13
作者:李熙斌来源:美术报2021-09-13 08:02:05

古渡口图

成都,新津,桥津上街。自古以来好似一幅秀美风土人情的水墨画。岷江干流金马河畔的阳光,映着古树约300年树龄的黄葛树,须三四人手臂才能环抱,犹如女人的泪水般婆娑迷离。不远处,两千年前西汉修建的通济堰,在四川规模仅次于都江堰并与之齐名;当地具有文化地标之称的修觉山,被录入中国名山。从前,这里地处交通要塞,停靠的水陆码头的船泊,上可通都江堰、崇州,下可达眉山、宜宾,直达长江口,并由川藏、川滇公路与川外连接,素称“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初唐诗人王勃曾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千百年的古风,代代相传的故事,满载千百年的风华。

古渡新津,因五条河名为南河、西河、羊马河、杨柳河、金马河在此环绕交汇,古称渡口为津,因岷江新津段有江首津、涉头津、皂里津、白华津、江南津的五渡口,“五津”便成为新津区人引以为豪的代名词。如被命名的有五津北路、五津南路、五津街道等……古时的文人骚客来这里逗留游玩,当情之所至而诗兴勃发,毫不吝啬地提笔在旅馆客舍、茶坊酒肆、寺院壁岩,或铺纸挥毫、题诗作赋,或书写短文、吐字为快、言为心声。

诗圣杜甫曾经三游新津,留存了八首赞美新津风光的诗篇,例如五字律诗《游修觉寺》《后游修觉寺》《题新津北桥楼》等,传颂至今的名句有“野诗江天豁,心扉花竹幽”、“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西川供客眼,惟有此江郊”……唐朝时唐明皇来蜀时,曾经到修觉寺驻足,寺前有遗迹。相传寺石岩间刻有“修觉山”三个大字,字直径有三尺许,大多剥落,“修”字存在其中,“觉”已模糊,唯“山”字大体尚完好,唐明皇驻驿时所写。

明朝“闽中十子”之首曹学铨(1573-1646年)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任四川右参政,任职四年期间畅游巴蜀山水,写了《巴草》《蜀草》两本诗集,其中《修觉寺》曰:“汉时修觉寺,唐代上皇题。苍翠驱津筏,虚空转石梯。江声文井外,山色武阳西。寂寞僧房里,曾容名士栖”。他还在《蜀中名胜记》文中引前代《志》:“新津县南一里,修觉山,神秀禅师结庐于此,唐明皇驻跸(皇帝外出,途中小住)为题‘修觉山’三字”。先贤名士曹学铨的诗和文字,是否能作为证实唐明皇曾在此题写山名的确实证据!而山名其笔法,大似苏东坡,又有一说是东坡所书。缘于修觉山有一苏东坡的读书处的亭榭,名曰“东坡亭”。在玉皇观不远处,建有一座规模宏大的玉皇楼,谓之称为“新津游览第一”。

非常遗憾的是,修觉山所有的景观,历经上千年久失修,清朝时荡然无存,只留存在新津人文字的追忆里。据传唐朝时修觉寺门前左右分别建有唐代建筑式的古塔,陆放翁过修觉山所书的诗句“白塔映朱阁,间见青林间”两句联语,题于修觉寺门前左右,为新津人引以为傲的人文遗产。修觉山被流传很广的故事之一就是“修觉诗碑”。新津宋代时归蜀州管辖。据说历史上曾有两个方井镇,一个在现今的方兴镇,一个在花桥镇。宋朝时名寺大寺院云藏寺香火极旺,其位置在现今的方井村,淳熙元年(1174年)陆游来新津时逗留该寺诗兴大发,有《中夜投宿修觉寺》记载的诗句:“晚留方井云藏寺,夜渡新津火照江”。“修觉诗碑”上刻有陆放翁的诗,让人不由得想到流传千古的陆游与唐琬的凄美爱情。那两阕《钗头风》的词:“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读后令人泪流满面,千载断肠人,墨迹渗血痕,犹似未干,依然让人感受到大美人唐琬垂泪后的一往情深,她和陆游乘醉酒透过笔墨投射出来百感交集。

修觉诗碑,于时空交替中衍生出绚烂不朽的诗情画意,积淀下温润厚重的人文情怀,是写在碑上的文化与思想。南宋田园诗人范成大于淳熙元年(1174年)成都府任四川制置史,三年任期满后,携带家人返乡旅程中,写五律诗《新津道中》:“雨后郊原净,村村各好音。宿云呼竹色,青溜走桤阴。曲沼擎青盖,新畦艺绿针。江天空阔处,不受暑光侵”。大文豪范成大将在川蜀任官职几年积淀于怀的对新津人好客的情感,凝成了这些珠玑文字,为新津县及修觉山增添了浓郁的文化内蕴,乃使修觉山无愧于中国名山之称谓。

桥津上街,当地称旧县,曾经做过79年的县治。古时出川的船泊停靠的水陆码头,繁华无比。寻迹觅踪,那个时代的特有印记,能留存的追忆,唯有去吟诵文人骚客王勃、杜甫、陆游、范成大、曹学铨等撰写修觉山、新津的诗文,唯有去欣赏唐明皇题写“修觉山”的名山题字,唯有去现今的桥津上街社区巷子,欣赏那时的风土人情画和皂里江(岷江)东岸坝上的风景壁画。我不怀旧,至少可以想象,桥津上街几千年的风烟,满载的风华盈盈地从巷子飘来,一些旧梦,让人追思和怀念。旧梦风烟的延续,新梦风华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