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资讯 > 资讯预告 > 详情

资讯中心

理性对待书法培训

资讯预告 发布于:2021-09-13

作者:张东华来源:美术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产生兴趣的前提是对相关知识或技能的理解,理解越透彻,兴趣就越浓厚。

在“双减”政策下,不是忽视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是在艺术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以及对“规范”的理解。我认为中小学书法教学的核心是通过书法教学认识什么是“规范”。书法的“临摹”其实是利用毛笔的提按顿挫和字的先后笔顺体会“规范”的重要,再通过书法中体会到的“规范”与社会“规范”接轨,从而把孩子培养成懂“规范”、守“规范(规矩)”的人。正如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矩”就是“规矩”“规范”。在书法中就是“笔法”“笔顺”,在社会生活中就是“道德规范”“社会秩序”。

规范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一旦养成了遵守规范的习惯,就能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从教学的角度讲,小学生是养成规范的最佳时期,故在小学推行并普及书法教学很有必要。然而,书法又是以识字为基础,同时还有毛笔握笔方法的问题,故在小学二三年级后开设书法课更好。因为从严格意义讲,真正的识字教学从小学一年级才开始,再加上小孩子的骨骼结构还不太成熟,过早握毛笔练习书法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

如果从真、善、美统一的角度讲,传统艺术(如书画)所呈现的“美”与“善”的联系更为直接。在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尽善尽美”之说,而在文艺理论中也常常有“书如其人”“画如其人”“人品高矣,画品不得不高”这样的说法。也就是说,传统书画艺术除了“知识性审美”外,还存在着形而上的“道德性审美”,这是传统书画与西方绘画的根本区别,也是书法不同于写字的关键,也是传统书画强调“笔法”的根本原因。

然而,正如卢辅圣先生所说的:“正如文人画时代的结束一样,笔墨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神承载正在日趋消解,……在近现代东西方文明沟通、碰撞、交流的话语背景下,笔墨正逐渐剥离这层文化意涵走向材质化、语言化。”一旦笔墨的“道德性审美”被忽略,只剩下“材质化”和“语言化”的内涵,那么,传统书法就变成写毛笔字,书法教学就变成了写字教学。

当然,中小学的书法教学重点是技法性教学,即写字教学。如果从这个角度讲,在学校小学阶段开设书法教学,体会书法中的“规范”,进入社会后,成为一个遵守“社会规范”的人。如果以此推论,那么,传言要把书法作为“中考”的必考科目则有待商榷。一旦成为必考科目,书法教学离“馆阁体”培训也不远了。当然,从人人成才的角度讲,对书法有特别爱好的孩子,鼓励通过校外培训获得更好的训练,也是值得提倡的。

在落后便要挨打的世界格局中,在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大潮中,培养科技人才肯定是学校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在学校教学中,与科技相对应的学科是数理化。而在艺术教学中,与数理化相对应的更多是素描与色彩。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在真善美的体系中,传统书画中的“美”更多的是与“善”相对应;而文艺复兴后,西方绘画中的“美”则更多是与“真”相对应。

可能很多艺术教学工作者不知道为什么素描训练要从基本形开始,为什么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多是科学家而中国宋代以后的画家是文人。可能只知道达芬奇画蛋的故事,而不知道为什么达芬奇需要用三年甚至六年的时间来画蛋。如果搞明白这些道理,那么,中小学的美术教学中就不会出现“临摹素描”这种与西方艺术精神背道而驰的教学方法。其实,西方绘画中的素描和色彩是用图像的方式记录光线在不同物体上的呈现,而不是文字或数字的方式,因为不同物体对太阳光的吸收和反射作用是不同的。如果了解了这一点,那么,素描和色彩教学就成了光学的研究,就可以与牛顿物理学建立联系;素描训练就成为几何学、透视学和哲学研究,就可以与迪卡尔和斯宾诺莎等西方哲学家开展对话。听老一辈画家说,上世纪50、60年代的美术院校,解剖课是每个学生都要学的公共课。而现在最多的是用照片来创作,值得深思。

因此,在“双减”政策下,不是强调书法(包括中国画)教学,而忽视西方艺术的学习,而是要以平常心,理性对待书法培训,切勿矫枉过正。更要警惕培训机构以书法之名,行敛财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