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展览 > 艺术展讯 > 详情

资讯中心

凝视中国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1840年代至今)

艺术展讯 发布于:2021-09-13
作者:效艺来源:美术报

9月7日-10月7日,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影上书房主办的“凝视中国——外国人眼中的中国(1840年代至今)”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举行。

本次展览呈现摄影术发明以来,跨越19、20与21世纪这三个世纪的外国人以摄影方式观看中国,并以摄影书方式作为最终表现方式的历史。展览将这段近200年“凝视”中国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中后期到1949年;第二阶段,1949年到1978年;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除此之外,本展览还设置了一个特别单元“北京上海双城记”。展览旨在通过摄影书这一特别的表现形式与媒介,呈现外国摄影师视野中的中国形象以及他们所看到的中国人民的社会实践,感受摄影对于中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作用。

据策展人顾铮介绍,今年正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共产党,其艰苦奋斗的经历当然受到西方关心中国之命运的各方人士的关注。随着对于中国的了解与兴趣的深入,一些国外摄影家开始以相对专题性质的视角来观看编辑有关中国的摄影书。这当中,以唐纳德·曼尼的《北京美观》、赫伯特·克莱伦斯·怀特的《燕京胜迹》等人的摄影书作品为著名。他们以画意摄影的风格将中国作为一种想象的东方加以艺术化处理,同时也展示了对于中华文化的敬意。

在民国早期,有一批长期生活在中国的摄影家,他们的“凝视”实践与来华旅行者的短暂的中国观看在质地上颇为不同,具有更为深入的性质。在他们当中,既有如西德尼·甘博这样的以社会学家的眼光对旧中国的社会状况加以冷峻审视的观察与记录,也有像海达·莫里循这样的独立营业摄影师对于中国、尤其是对于旧北京的纪实拍摄。

在摄影报导中国的摄影家中,还有像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这样的正好其采访时期跨越了新旧两个中国的人。其摄影集《从一个中国到另一个中国》,具有将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衔接的性质,给我们看到了一种见证中国社会变迁的具有对比性质的图像。

相比于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这个第二阶段的时间比较短。在这一时期,外国摄影家需要得到批准才能进入中国采访,因此现存的有关这个时期的中国的摄影书相对少一些。其中著名者有马克·吕布的《中国三面红旗》,将新中国前进征途上的困顿与努力做了较为深入的呈现。尽管当时从外部进入新中国采访有相当困难,但像德国人叶华这样的长期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专业摄影师,因为其新华社记者的特殊身份,还是能够从内部来观察中国并做出较为深入的报导。而日本摄影家木村伊兵卫与滨谷浩对于新中国的摄影报导可能因为中日之间的历史文化渊源较深而显得更为深入一些。

在第三阶段,中国走向改革开放。与此同时,包括报导摄影这一样式也在经历其自身在观念与手法的上的变化与突破。这一阶段,既有从第二阶段一直把自己的工作持续延伸到第三阶段的摄影师,如马克·吕布与叶华等人,也有进入中国后较长期拍摄改革开放的中国的新一代摄影家如布鲁诺·巴贝、季瑞、阎雷、迈克尔·沃夫等人。在各种视线的交织“凝视”下,中国这个焕发出新的活力的国家,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面目。同时,也有像迈克尔·肯那样的摄影家,以他特有的手法营造出有关中国风景的梦幻性。

此外,在对外国摄影师的中国“凝视”实践作历史线性的梳理(当然并不充分)之外,本展览还设置了一个特别单元“北京上海双城记”,将外国摄影师在不同历史时期加以特别关注、拍摄制作的北京与上海这两个无论在历史还是在气质上非常不同的两个城市的摄影书放在一起,希望让观众看到对于具有不同特质与历史的城市,他们是如何探索其特性,以及反映在这种特性探索中的摄影的潜能与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