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资讯 > 资讯预告 > 详情

资讯中心

一品一画|藏地绝响——李小可《远古的回声》

资讯预告 发布于:2021-04-24

西藏是永恒的,永远在远方。我已经拍了上万张照片,还觉得西藏有感受不尽、挖掘不完的题材。它是对理想与缺失的追溯,对精神的敬畏让你获得启迪,如同唐僧取经。

——李小可

2021年4月20日11时,李小可先生走了,世间再也无法看到那个永远满面笑容的“艺术行者”李小可了……可他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依旧长存于人们的心中,为后世的留下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在李小可的眼中,“藏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名词,这里的阳光、雪山、云影,还有叩拜的神山、磕长头的朝拜者、斑斓的玛尼堆和在风中抖动的经幡,都有生命在张扬,让人坦然相对,让人牵动神经。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这种自我的深度体验所化成的冲动,使李小可一次次走入藏地,阿里、珠峰、那曲、玛曲、夏河……成为李小可心中不灭的精神家园和创作源泉。

带着一份执着和纯粹,2012年李小可大胆突破传统,创作出长9.9米、高2.3米的水墨巨制《远古的回声》。而这幅作品在2012年7月举办的“水墨家园——李小可作品展”一经展出,轰动全场。近10米的长卷陈列在展览现场的正中央,抢足现场所有人的目光。

李小可《远古的回声》2012年作

这幅《远古的回声》的灵感来自阿里古格王朝遗址。几十年前李小可来到阿里,被阿里的远古和西藏一个王朝遗址的苍老历史所感动,后来在2011年重新到阿里,又有新的体会后创作出了这幅作品。

《远古的回声》的画面中那排山倒海的构图和笔触,构建出被铜墙铁壁的山岭包裹着的废都。这幅作品在绘画语言上更多的运用传统的线的结构来表现,用水墨语言表现他对西藏的记忆,体现苍茫和博大而有历史文化的深远的感觉,并且在画的过程中强调了宗教的概念,用平时的语言,没有过度的夸张,平实地展现其地域的苍老。

对于这幅作品李小可曾说道:“最初也想在虚实氛围上加工,但如果太飘逸就会失去古格恢弘的质感。画到最后,艺术的处理已经变得不重要,我感觉自己就像打造玛尼石的藏人,以宗教般的敬畏心,一块一块垒起了整个画面。”

李小可 《远古的回声》2017年作

在李小可眼中,藏地的纯净博大、苍茫;藏族人的真切挚热,刚悍和淳朴,给人以震撼。面对大自然,他用心去感悟,创作时以激情去表现。他心境沉静,心底干净无杂念,心无旁骛,用纯净的心灵去创作,因此领悟到了艺术的真谛,也获得了精神上的升华,这是何等难能可贵!也许他感到用水墨无法表现西藏的神秘与深沉,便采用新的方法去创作。可以说这是他对青藏高原的深切体悟与长期积淀后的一种宣泄。

艺术表现方法只是一种载体和手段,而情感的投入才是一幅作品最终打动人的关键。李小可的作品流淌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拥抱自然的真挚情怀,正是这种炙热感情的强烈抒发,才把人们带到他的艺术世界中,体验到他的心灵诉说,并进而更真切地领略到青藏高原动人魂魄的无言大美。


李小可冰雪山水画创始人

李小可(1944年-2021年4月20日),男,江苏省徐州人。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78年,开始随父亲李可染系统研习山水画。1979年进入北京画院。

生前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北京画院艺委会顾问,黄山书画院院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西藏文化发展促进会副理事长。

李小可被称为是“艺术行者”,通过不断的写生实践(二十余次深入西藏、青海、长江源头、黄河源头等地),来丰富自己绘画的表现能力,以鲜明的绘画语言,匠心独运,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从早期的“北京系列”,延续至“藏迹系列”、“山水黄山”等,李小可毕生探索属于自己的“水墨家园”,留下了大量艺术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