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书画杂谈 > 书画欣赏 > 详情

资讯中心

写生随感:主观感受到位了 画才能到位

书画欣赏 发布于:2021-03-15
1615767765_625_afile.jpg

宋 佚名 海棠蛱蝶图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写生是研习中国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国画过程中必须的训练环节,是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手段。

写生一词,从五代的滕昌祐最初提出“工画而无师,惟写生物”,到宋代画家赵昌,将鹰鸢养在笼中,日日观察。元代易元吉追着猿猴漫山遍野地跑,以及黄公望的“尽日观山”,董玄宰的“月下看山”,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等等。都是“摹写”与“心记”的写生代表人物。

写生不仅是停留在写实、模仿和状物的层面,重要的是要“取舍”和“传神”。荆浩有云:“真者,气质俱盛”。历代名家寄情山川云水,鸟语花香之间,聊写胸中逸气,而后“超凡脱俗”便是从写生到创作转换的写照。苏东坡提出了“常形与常理”的问题,画家画自己思考的东西,理解的东西,熟悉的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而不是拘泥于皮相。

对于大自然的机械描绘,以及以写生代替创作都是有问题的。

我们面对大自然,既要求写生的严谨与写实,同时还要有对古法写生的意象造型和理解。应当保持中国画典型的笔墨语言特点,认真体会中国画的写生精神,写意精神,澄怀味象,心师造化,回归中国画的本体。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书写内美,塑造意境,追求品格,彰显笔墨精神是中国画的本质所在。纵观近年全国上下各种各样的展览,有的作品(甚至包括有些获奖作品),若论制作、色彩、装饰、工艺、技法以及视觉冲击力和图面构成效果等等都可圈可点,但若以中国画的本质要求来对照,那很多根本就不是中国画了,应该称之为装饰画、工艺品及各种材料混合的特效制作品。

写生是一种对描绘对象的瞬间抓捕,其价值在于快速性和即时性。主要锻炼画家对事物的观察力、理解力、概括力以及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要将眼中的物象体现到画面上,必然要通过画家的主观处理,有别于照相机式的简单记录和表现。因此,通过写生还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深化我们对中国画更深层的了解,体会“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契合。

元代黄公望在《写山水诀》里曾写道:“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其后的董其昌更是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画家以古为师,已是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可见古人感悟自然的方式。

搜妙创真,澄怀味象。“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画家的主观感受。“搜”是画家的主观意愿和实施行为的过程。“搜得妙”与“画得好”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登山临水,置酒吟咏。不师造化,不得天地之妙,也便无画中之妙。

写生是感悟自然,积累素材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写生到创作的过程很像酿酒,先得有稻谷和水,两者加在一起,适宜的温度环境下经过发酵,最后蒸馏出来的液体就不是水了,而是酒。所以通过写生,搜“妙”于天下,将自然万物变为胸中万物,将胸中万物变为纸上万物,这才是“画”。

再就是,我们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传统之后要到大自然中去加以印证和消化,才能知道古人的这些画法是怎样从大自然中总结出来的,又是如何表现的。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只有从传统到自然,再从自然到传统,最终才能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创新。

中国画虽不求形似,但从绘画的角度讲,要求造型要到位,但这种到位又不是像照片一样的完全写实。造型的写实,应当从自然层面上升到艺术层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写生的时候,对所描绘的物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理解,甚至包括它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象征意义等等,都要观察了解,烂熟于心;然后,加上自己的主观感受,“师造化,得心源”再呈现在画面上。照片式的到位,机械、简单,没有人的主观感受,只是生硬地再现,是对所绘物象的简单描摹,没有情感、没有思考、没有思想、没有笔墨、没有温度,这样的画自然是“索然无味”的。

所以,中国画一定得有主观的东西。只有主观的理解,主观的感受到位了,画才能到位。

中国画的写生,观察多于描绘。需要画家着重观察、体验,把握好客观物象的主要特征和精神气质,进行取舍提炼加工完成。写生时目识心追,重点在笔墨、布局、意境上下功夫。画稿只起加强记忆和为下一步创作提供积累素材的作用。中国画还有一种独特的写生方法,是“默写”法。即不用面对实物勾勒临写,而是把所见之景物默记于心中,回来后背着画出来。

中国画是主观感受,主观情绪的一种表达,她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我以为等同于中国的诗词歌赋,无非中国的诗词歌赋是用文字语言表达,而中国画则是用水墨语言去表达。所以,中国画最终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的表达、一种境界的追求,有时候也可以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理解就不一样,没有统一的标准。

绘事一道,首先要对此痴迷,要爱好,要全身心地投入;还要继承传统,发展创新。要大量的写生,要有生活;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然后方可信手拈来、自如驰骋。